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文|李砚
编辑|李砚
《——【・前言・】——》
不少人看清宫剧,总觉得清朝官员是“人生赢家”:顶戴花翎加身,出入有仆从跟随,朝堂上有话语权,家里有良田美宅。可真翻遍官员日记、清宫档案才知道,这差事根本不是“铁饭碗”,是拿命熬的苦营生——上班要跟天抢时间,迟到可能掉脑袋;下班要跟人情纠缠,累到吐血还不能推;连那点俸禄,连养家都费劲。所谓的“当官风光”,全是表面文章。
凌晨摸黑上班,不是“卷”,是“赌命”
清朝早朝的时间,比现在的“早班族”狠十倍。顺治初年国家刚稳,早朝定在凌晨四点,官员必须提前到场候着;康熙亲政后,虽说自己是少年天子,却没放宽规矩,依旧四点开门验牌;雍正更不用说,出了名的勤政,天不亮就坐殿,官员们三更天就得从家里往外赶。到了光绪年间,为了挽回颓势,早朝直接提到凌晨三点半,住得远的官员,凌晨一点就得点灯起床。
别信剧里“官员坐轿上朝”的场面,那是王公贵族的专属。清朝有明确规定,三品以下官员不准坐轿,七品芝麻官连马车都没资格用。京城多大?从外城到紫禁城,步行得两三个时辰。冬天雪深没脚踝,夏天暴雨淋成落汤鸡,官员们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赶,有那年纪大的,路上摔断腿都不敢请假——一旦缺席,就可能被安上“大不敬”的罪名。
“大不敬”这三个字,可不是闹着玩的。乾隆年间,有个翰林院编修因为母亲重病,路上耽搁了半个时辰,迟到后被御史弹劾。乾隆当场拍了桌子,不仅把他革职,还罚他去西北军前效力,一家子跟着从京城搬到苦寒之地。还有个官员更惨,冬天赶路时冻僵在路边,被巡逻侍卫发现时已经没了气,最后只落个“因公殉职”的空名。
到了宫门口还不算完,得排队“签到画押”。皇宫外有专门的“签到簿”,每个官员都要亲手写下到岗时间,由侍卫核对无误后才能入宫。要是漏签、错签,或者签到后擅自离队,都会被记录在案,每月汇总给军机处。连续两次出问题,不管你是谁,都得去吏部“听训”,轻则罚俸禄,重则降职。
早朝的流程也磨人。官员们得在殿外按品级站好,皇帝没到不能动,皇帝来了要行三跪九叩礼。议事时得跪着回话,遇到皇帝问话多的,跪半个时辰是常事,膝盖磨出血泡都得忍着。有个老臣在早朝上跪得太久,起身时直接栽倒,磕破了头,还得强撑着谢罪,生怕皇帝觉得他“不敬”。
下班后的应酬,不是“放松”,是“渡劫”
别以为早朝结束就能回家歇着,宫门口早有人等着“堵”你。清朝官场讲究“人情往来”,下朝后,同僚会拉你去“喝茶”,下属会请你去“听戏”,上司会叫你去“议事”,其实都是为了拉关系。你要是说“没空”,第二天就会有人传你“摆架子”“不合群”,以后有差事没人帮你,有好处轮不到你,甚至还会被人暗中使绊子。
光绪年间的恽毓鼎,只是个翰林院编修,专门负责记录历史,没实权没高位,按理说不用掺和这些。可他在日记里写,自己每天下朝后,最少要跑三个应酬:上午陪上司吃饭,下午跟同僚喝茶,晚上还要去下属家“拜访”。有一次他生了重病,高烧到说胡话,还有人上门送礼,他只能撑着病体起身招待,送走客人后,一口血吐在地上,差点晕过去。
应酬不是“吃好喝好”,是“花钱买罪受”。清朝的应酬讲究排场,一顿饭要摆十几道菜,还要请戏班子唱戏,光是菜钱、戏钱就够普通官员半个月的俸禄。恽毓鼎算过一笔账,一次应酬下来,最少要花20两银子,相当于他三个月的俸禄。为了撑场面,他只能向朋友借钱,到最后欠了一屁股债,连家里的首饰都拿去当了。
更难受的是“酒桌规矩”。应酬时必须陪上司喝酒,上司不喝你不能停,上司喝多少你得喝多少。有个官员因为不胜酒力,在应酬时喝吐了,被上司骂“不给面子”,第二天就被调去了偏远地方。还有个官员喝多了,不小心说了句“朝廷政策有不妥”,被旁边的人听了去,转头就告到了军机处,最后被革职流放,老婆孩子都跟着受苦。
就算没应酬,回家也不得安生。官员们还要处理“私函”,也就是私人请托的事:有人想让你帮忙递个奏折,有人想让你关照自家孩子,有人想让你在皇帝面前说句好话。这些事不能不办,也不能乱办,得拿捏好分寸。恽毓鼎每天晚上要写十几封回信,有时候忙到后半夜,连觉都睡不够。
早朝时间“变来变去”,折腾的都是官员
清朝早朝时间不是固定的,跟着皇帝的年纪、精力,还有国家的状况变,官员们只能跟着“遭罪”。
顺治刚登基时才六岁,太后心疼他,把早朝时间延后到早上六点,官员们稍微轻松点。可顺治亲政后,立马把时间改回凌晨四点,还下旨说“官员当以国事为重,岂能贪图安逸”,官员们刚适应的作息,又得重新调整。
康熙亲政时才十四岁,却比顺治还严格,不仅早朝定在凌晨四点,还加了“午朝”——早朝议完国事,中午接着议,官员们从早上忙到下午,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。康熙晚年身体不好,有时候会暂停早朝,但官员们还是得提前到宫门口候着,生怕皇帝突然传旨,自己没在就成了“失职”。
雍正登基后,把早朝时间提到了凌晨三点半。他自己每天只睡四个小时,也要求官员们跟他一样“勤政”。有个官员因为年纪大,凌晨起床时晕倒,醒来后还是硬撑着去上朝,路上摔了好几跤,到了宫门口时,衣服都湿透了,膝盖也磕破了,却不敢说一句“苦”。
乾隆时期,早朝时间延后到早上六点,看似放宽了,实则更磨人。乾隆喜欢“摆排场”,早朝时不仅要议事,还要搞“礼仪表演”——官员们要按品级排队,走“丁字步”,行“三跪九叩礼”,稍有差错就会被御史弹劾。而且乾隆经常在早朝后组织“狩猎”“南巡”,官员们还得跟着去,一路上鞍马劳顿,根本没有休息时间。
同治登基时才六岁,却不像顺治、康熙那样懂事,反而沉迷享乐,把早朝时间延后到早上八点,有时候甚至不上早朝。官员们虽然不用早起,但每天都要担心皇帝会不会突然“发难”——今天没上朝,会不会被问“为何不劝”;明天上了朝,会不会被挑“礼仪不周”的错。有个官员因为没及时劝同治上朝,被太后骂“不尽职”,直接降了一级。
俸禄少得可怜,逼得官员“走偏门”
别以为清朝官员俸禄“稳定”,那点钱根本不够花。七品官一年俸禄才45两银子,九品官才30两银子。当时一斤大米要20文钱,一两银子等于1000文钱,一个七品官一年的俸禄,只够买2250斤大米,养活一家人都费劲,更别说还要雇人、租房、应酬了。
官员的开销比想象中还大。首先是“房租”,京城的房子贵得离谱,离皇宫近的地方,一间小院一个月就要5两银子,七品官一年的俸禄,连房租都不够。只能住到外城,房租虽然便宜点,但每天上班要多走两三个时辰。
然后是“下属补贴”。清朝官员手下的衙役、文书,朝廷不发工资,全靠官员自己掏钱。一个七品官最少要养五个下属,每个月给他们的补贴就要5两银子,一年就是60两,比自己的俸禄还多。要是不给补贴,下属就会偷懒耍滑,甚至贪赃枉法,最后还是官员自己担责。
还有“人情往来”的开销。上司过生日、家里有红白喜事,官员必须送礼,而且礼物不能寒酸。乾隆时期,一个七品官给上司送生日礼物,最少要送10两银子,相当于自己两个月的俸禄。要是遇到皇帝选秀、太后过寿,送礼的开销更是翻好几倍,官员们只能四处借钱。
为了活下去,官员们只能搞“灰色收入”。最常见的就是“火耗银”——征收赋税时,以“熔铸银子有损耗”为由,多收一部分钱,这部分钱大多进了官员自己的腰包。还有“陋规”——商人、地主想要办事,必须给官员“好处费”,一个七品官一年靠“陋规”能赚几百两银子,这才勉强能维持生活。
可搞“灰色收入”也是“刀尖上跳舞”。要是被御史弹劾“贪腐”,后果不堪设想。雍正时期,有个县令因为“火耗银”收得太多,被人举报,雍正直接把他斩首示众,还抄了他的家。雍正后来推行“养廉银”,给官员发额外补贴,七品官一年养廉银有100两,但还是不够花,很多官员依旧搞“灰色收入,最后落得个“抄家灭族”的下场。
压力大到崩溃,官员都是“苦命人”
清朝官员不仅要干活,还要随时准备“背锅”,压力大到让人喘不过气。
皇帝的“决策失误”,要官员来担责。乾隆年间,有个官员按照皇帝的旨意去治理黄河,结果因为方案不当,黄河决堤,淹了十几个州县。乾隆为了维护自己的“英明”,把所有责任都推到这个官员身上,说他“办事不力”,直接将他革职流放,家人也被牵连,从京城搬到了苦寒之地。
下属的“犯错”,上司也要负责。清朝律法规定,下属犯错,上司要负“连带责任”。要是手下的衙役贪赃枉法,上司轻则降职,重则革职。有个知府因为手下的县令贪污了赋税,被连降三级,从五品降到八品,一辈子都没翻身,最后只能靠朋友接济过日子。
“天灾人祸”也得官员扛。要是地方发生水灾、旱灾,官员必须及时救灾,要是救灾不力,就会被弹劾。康熙年间,有个官员因为救灾时粮食发放不及时,导致很多百姓饿死,被御史弹劾,康熙直接把他革职,还让他“戴罪立功”去修河堤,最后累死在了工地上。
还有“考核压力”。清朝每三年对官员进行一次“京察”“大计”,考核不过关就要被降职、革职。为了通过考核,官员们要提前准备各种材料,还要打通关系,光是准备考核的开销,就够普通官员喝一壶的。有个官员因为考核没通过,被降了一级,受不了打击,直接在家中自缢了。
长期的压力,让官员们“身心俱疲”。恽毓鼎在日记里写,自己不到四十岁就得了哮喘,稍微累一点就喘不过气,晚上经常失眠,只能靠吃药才能睡着。还有个官员因为压力太大,在朝堂上突然晕倒,醒来后就请求退休,结果被皇帝认为“胆小怕事”,直接革职,最后抑郁而终。
其实清朝官员的日子,根本不是什么“锦衣玉食”,是“水深火热”。他们凌晨摸黑赶路,冒着生命危险上班;下班后应酬不断,累得吐血还不能推;俸禄不够花,只能搞“灰色收入”,随时面临抄家的风险;还要随时准备“背锅”,压力大到崩溃。那些想着穿越回清朝当官员的人,还是醒醒吧——你根本扛不住那样的苦。
【参考资料】
恽毓鼎《澄斋日记》(江苏古籍出版社,1987年版)
《大清会典事例》(光绪朝修订本,中华书局,1991年版)
《清史稿・职官志》(中华书局,1977年版)
《光绪朝东华录》(中华书局,1958年版)
孟森《清史讲义》(中华书局,2011年版)
戴逸《简明清史》(人民出版社,1980年版)
章开沅《清通鉴》(岳麓书社,2000年版)
配资盘股票配资网,外盘配资公司,股票配资最新消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